春来柳枝红,远山覆白雪。苍茫原野间,雾漫鹿角湾。四月的天山,如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,美的让人陶醉。自2月8日进疆来到美丽的土墩子农场,转眼间已经两个多月了。回想这段时间,我百感交集,除了要调整时差,克服饮食、气候方面的差异,思念家人及同事,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医疗援助医生和身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的自豪。
土墩子农场始建于1955年,因唐朝烽火台遗址“土堆子”而得名。农场坐落在天山脚下,南邻挺拔秀丽的博格达峰,下辖五个连队一个社区,总人口4000多人,其中少数民族占40%。
几个月前看到医院发的《关于推荐选拔医疗人才的通知》,通知要求选派一名超声医师支援新疆。经过了解,得知人才援疆是党和国家促进新疆跨跃式发展、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。我就在想我也要去!随即想起父亲时常教导我的一句话:“生命中最大的奖励并不是财富的积累,而是奉献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。”这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。
于是我拨通了父亲与老公的电话,“我想去新疆工作一年半时间,家和孩子我就没办法照顾了。”没想到他们意见一致,“去!家里有我们照顾。”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医院递交了报名申请表。院党委会经过研究,很快同意了我的申请。
2023年2月8日,我踏上了3000公里之遥的援助之路。
来到土墩子农场,我受到农场政委及各位领导的热情招待。农场的街道干净整洁,街道两边随处可见“山西援建”的字样。
土墩子农场晋康医院,是山西援建的一所集预防、保健、医疗、卫生监督、食品药品监督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。以前,土墩子农场医院面临的困境是:有医院,缺医生;有患者,缺药品。医院的硬件设备并不是太差,缺的是人才、先进的理念和制度,因此,职工群众缺乏对医院的信任。
随着工作的推进,我发现农场颈肩腰腿疼痛患者居多。肌骨疼痛超声恰好是我的专长,我与王雷雄医生合作,开展了我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到的新技术——肌骨超声引导下的疼痛治疗。截止4月9日,我来疆60天,期间超声检查患者共456例,超声引导下治疗各类疼痛患者42例,其中肩周炎18例,神经根型颈椎病10例,网球肘4例,腱鞘炎3例,髌上滑囊炎2例,肘管综合征2例,背部筋膜炎1例,足底筋膜炎1例,瘢痕疙瘩1例。
以往疼痛患者经过药物、理疗等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疼痛时,往往选择药物注射及小针刀等治疗。这些治疗对临床大夫技术要求很高,必须具备扎实的解剖基础以及进针手感,否则很容易误伤神经、血管等。随着肌骨超声的发展,超声作为临床医生的“第三只眼”,可以辅助临床医生诊断,对病变精准定位,进行动态可视化监测,因病而异对症治疗。
有一名70岁肩痛的患者柳女士,经过3次超声引导治疗后痊愈。她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:“肩痛困扰了我这么多年,没想到今天在农场家门口治好了,更没有想到B超还可以治病,真是太感谢你们了。你们来了,我们土墩子人看病就有希望了。”随后她还给我们送来了锦旗,我接过“沉甸甸”锦旗的那一刻,感受到它不仅仅是患者对我们工作的认可,更是寄托在我们身上的一份希望,希望我们为当地居民多多谋福祉。
在这期间,我积极投身到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中,不仅开展业务教学和技术培训,还通过“传帮带”方式,言传身教地来培养当地医生。利用空闲时间,组织医疗人员进行统一授课,让他们更多更好的掌握超声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。下一步,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,在医疗援助的一年半时间里,带出一批技术骨干,为真正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尽一份力,造福新疆人民。
在这期间,我多次参加下乡义诊活动。在下乡义诊的时候,常常要顶着严寒与风沙,驱车数百里,穿过渺无人烟的茫茫戈壁,来到一处处偏远的村镇。我们的到来,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,他们听说我们是来自山西的医生团队时,纷纷前来咨询。看着他们那一张张质朴的脸,感受着他们那一颗颗虔诚的心,我们深受感动,奉献新疆的信念也更加坚定。这里的气候及工作条件是差了些,然而,比起那些“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”的兵团人,比起几十年如一日在新疆艰苦奋斗的边疆干部,我们的付出显得那么微不足道。
我们医疗团队的5个人,一起工作,一起吃饭,遇到困难一起解决,遇到快乐一起分享。由于时差很大,晚饭后天还大亮,每天最放松的时候就是晚饭后在土墩子农场大街上散步。在这里,我们没有年龄和职位的差别,情同手足,我们谈为人、谈处世、谈人生,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,也让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我相信这种“战友”情,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淡漠。
在这段日子里,感激之情常常充盈于心。感谢医院、科室、组织和家人的支持和付出,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到医疗援助的工作中。
同时,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医疗援助的队伍中来,这里需要我们,国家需要我们。